close

幾天前放長假贏贏沒代誌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網友推薦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網友推薦我要購買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網友推薦▶官網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先前去血拼看到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網友推薦,就受不了想敗家。我對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網友推薦也蠻有興趣的,網路商店是一種消費趨勢,可以方便找經濟實惠商品,時常買到優惠東西,還有我發現奇摩購物中心要比樂天市場、金石堂書店更有競爭優勢。現在線上購物市場很激烈,雅虎購物、goHappy購物、博客來都是我比較常去逛的網購,常常有特價商品。後續再做一些更完整圖片情報的介紹吧!點圖可以進到推薦介紹資料!

目前像是PChome線上購物和pchome和7Net購物都有銷售該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網友推薦商品!我從評測文大概知道到這是作者:蘇煒翔、柯志杰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14-11-06。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人文商品。

☆官方介紹查閱更詳盡詳細官網資料。我就去Google、團購網站找很多的資訊!前些日子看到的售價為 284,網路折扣價隨時會修改,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最近報價唷!

第一本以台灣生活議題為中心的中文字型專書
以城市街道的文字風景,揭開字型設計的秘密
中文字型的日常美學 × 字體知識的拆解本事

一群年輕、自發的字型研究愛好者,因為對字型的著迷,在網路上成為一股新竄起的風潮。這就是一本由字型研究愛好者所寫,帶你看、幫你拆解、讓你看懂字型表情的專書,帶你你跳脫「字型盲」的專書。

如果你曾經有過以下這些疑問,這本書裡都有解答;如果你不曾有這些疑問,這本書的內容會讓你對原本視而不見的微妙事物,開始產生興趣。

為什麼賣章魚丸子的攤販都用勘亭流?康熙字典體怎麼會變成小確幸的代表字型?太陽花運動的標語字體有哪些?復刻字體如何成為新顯學?日星鑄字行的鉛字如何變成電腦字體?你知道宮原眼科的招牌是老師傅王水河的圓體字嗎?哪一種字型看起來很霸氣?哪種字型看起來肉感淋漓?英雄片與科幻片最愛綜藝體?……

如果你看過小林章的《字型之不思議》,你對於西洋文字設計裡所蘊藏的工夫,一定多少有所觸動跟理解,對於生活周遭出現的文字,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文字再也不只具有功能性,「文字」隨著我們對字型設計的拆解與認識,有了不同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放眼所及的中文字,好比捷運站、火車站或是國際機場,到站指標、路線引導、樓層看板……,這許許多多中文字所呈現出來的、讓人產生印象的,是一個有美感的車站還是一個紛雜無章的機場?台北的街景由哪些字型,簇擁出何種城市氛圍?源遠流長的廟宇中高掛的匾額、古老的紙糊燈籠,象徵台灣的百年風華;活字印刷的鉛字體與手寫招牌字,有令人懷想的台灣古早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字體在競逐我們的注意力?

到底應該選用楷體還是綜藝體?有什麼差別?康熙字典體又是怎麼從復刻字型界的王者,跌落為人人喊打、美感盡失的拒絕往來戶?經過對中文字型的拆解,我們從「字型盲」跳脫,成為對生活文字具有美感與敏銳度的文字使用者。

本書第一章,提出三個關於字型「功能性」的重要概念,這些問題常常出現在交通指標上。有時候使用字型牽涉的只是視覺美觀問題,但用在交通引導上,字體的表現或許攸關人身安全。

第二章,我們從字體散步開始進入中文字型的世界。據觀察,台灣人最愛的字體其實是楷書,而楷書作為漢字的正統,從唐朝流傳到今天,奠定漢字的樣貌。但楷書不只牽涉中文字的寫法造型,其實楷書的美感也深深影響今天的印刷字體。要弄懂中文字型,不可以忽略楷書。值得玩味的是,中文字流傳到今日,書法與印刷字體,怎麼會變成對立的兩端呢?探索衝突的原因,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字型的意義。

就像動物演化一樣,楷書是始祖,各式各樣的中文字體基本上都帶有楷書的基因,但是近四十年,從日本吹來的一股旋風,使中文字的樣貌隨之巨變。在第三章,我們就要介紹這股新潮流與原本的漢字所激盪出來的成果。面對這股世界設計潮流的衝擊,漢字的發展多元紛呈,有些吸納了現代設計的專長;另一些則有所反思,回到傳統中找尋養分。而它們都活躍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字型是許多議題的交會:歷史、美學、設計與社會文化,當然,它本質上也仍是一種科技產品。第四章,我們針對中文「字型」的科技與產業面,來談談中文字型到底是怎麼樣設計出來的呢?作為一個創意與勞力密集的心血結晶,使用字體到底要不要經過授權?為什麼在電腦螢幕上看的,跟列印出來的不一樣呢?雲端字型又是什麼呢?中文字型會如何發展?……更多問題的答案,邀請讀者們來細細探索。

【名家推薦】
◎卜昱文(跨領域設計師及專欄作家)
◎王志弘(平面設計師)
◎李政宜(和碩聯合 設計總監)
◎李惠貞(《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總編輯)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 總管)
◎林正文(《小日子享生活誌》執行長)
◎柯熾堅( 資深字體設計師)
◎查理王(作家)
◎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文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馮宇( IF OFFICE負責人)
◎黃威融(雜誌編輯人)
◎蕭青陽(旅行藝術家)
◎聶永真(設計師)

「最近進行一個設計案,內容是滑順入口即溶的霜淇淋,篆隸草行楷畫面都不行,費盡心思勾勒一個看起來滑順得不得了,同時又能引起口慾的『中文』字體; 就像每個表情會說話,字型也會高歌的,字型是感受問題。日常生活中細細看用錯表情的文型還不少,主要原因是電腦裡中文字夾太少,早已不敷使用,很高興看到一本對字體有高度敏感的書籍問世,的確,我們的公共空間很需要來個字體革命,在此之前,來趟字型散步巡禮吧,記得要攜帶紙筆臨摹記錄喔。」
——周育如(水越設計 都市酵母 總管)

「字型如同衣服的材質,除了外觀樣式外,細微差異會影響閱讀時的舒適感。字型也蘊藏精品設計心意,除了外顯標誌外,設計者背後可能關於樣貌設定的故事鋪陳。但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字型運用眉角,需要有熟門熟路的人,來解析不同字型一筆一畫的奧妙。
字型在日常生活裡,無所不在,小至手錶上的刻度,大至街頭放眼可即的看板牌樓,觸目所及都被字型包覆。要如何在字型裡練就生活美學,就跟著作者來一場《字型散步》吧。」
——林正文(《小日子享生活誌》執行長)

「中西方文字的造型和發展已經超過了數千年歷史,其中最為影響深遠的算是印刷術之發明。自始,『字體』已除了傳達信息功能外,既增添豐富視覺與閱讀之美感官能。書中帶出了很多『字體』知識,亦輕易地從簡入淺出的角度作了引介和說明,讓大家清晰了解到『字體』的來源與背後的本質。我欣賞這份充滿誠意和心血時間所編制而成的書籍。」
——柯熾堅(資深字體設計師)

「字型是重要的事,可是台灣社會多數人不知道,從交通系統、住宅辨識、購物環境、公司商標、個人名片……都很有關。我在廣告公司當文案跟著設計前輩看外國廣告學習時發現,字體是設計的最基本,連這個都搞不定,怎麼可能做出厲害的東西?過去十多年我在本地雜誌現場工作,深刻體會字體運用是感性敘事和理性編輯的重要一環,這本書的內容提到很多我們想說沒機會說、有遇到但不知怎麼分析的事,推薦給對事物擁有敏感度和期待的夥伴們。」
——黃威融(雜誌編輯人)









目錄

序(柯志杰)
序(蘇煒翔)

PART 1 誰說字體不重要
從松山機場的炸藥談起
桃園機場的指標設計問題:新細明體用錯了地方
我在哪一站?台北捷運的指標設計問題
歡迎來到Typography的世界
column:中文字型疑難懶人包

PART 2 字體就在你身邊
字體散步——街上招牌告訴我們的文字奧秘
Column:老師傅的招牌字體
我是台灣人,我愛楷書
Column:尷尬的標楷體
印刷體的故事——在兩端之間
到日星鑄字行學字型
Column:從「字體」到「字型」
中文遇到英文,要怎麼搭配?
Column:定寬字型與比例字型

PART 3 中文字體的故事
明體——當漢字碰上印刷
Column:仿宋體
黑體——字體的洋務運動
Column:字型家族是什麼?
圓體——日本對台灣字體的強烈影響
來自香港的中國風——對圖案文字的反思
展示字型——字型還有很多表情
Column:字型的命名方式
康熙字典體——這些年,他們一起濫用的字體
字體進行式——今田欣一投下的震撼彈
Column:字體復刻是什麼?
為群眾而生——太陽花運動的字體
Column:「這是什麼字型?」

PART 4 當字體成為字型
中文字體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Column:選擇好的中文字型時可以注意的地方
電腦缺字是怎麼回事?——歐文所沒有的中文大問題
Column:最難寫的漢字是哪個字?
我愛異體字——字型普及帶來的喜與憂
Column:漢字圈寫法的差異
字型的使用與授權
Column:台北書展看到的一片牆
文字媒體的新時代
Column:TrueType與OpenType
漢字幹嘛躍上雲端——中文雲端字型的興起
對中文字型的想像






內文試閱

ch1-3 我在哪一站?台北捷運的指標設計問題
  除了機場,還有個每日服務百萬都會通勤客,更關乎我們每日生活的大眾運輸系統:地鐵、捷運。這些建設在國際各大都會,皆是一城之印象。作為車站內最顯眼的資訊內容,指標設計又反映了運輸系統的整體氣質。車站名、路線圖、導引牌,好像從不休息的服務人員,告訴旅客一切需知。乘車體驗的好壞,很大部分取決於這些「服務員」的態度。

  雖然它是潮流脈動的表徵、都市文化的縮影,但在光鮮亮麗的表象下,捷運系統可能像都市傳說那樣令人惶恐:萬一搭錯車,被載到沒打算去的地方怎麼辦?深夜時段迷路了要怎麼辦,我會不會被困在不見天日的地下室裡獨自面對各種危險?指標系統很大的責任便是讓獨自行動的、初來乍到的旅客安心。除了指引路徑以外,它要能清楚提示旅客「目前身在系統內」,而不是在其它地方;它要有一致的形象、聲音,與車站內不相干的廣告訊息區分。

  台北捷運是很新的捷運系統。它發展年代較晚,路線不算多,車站也比較新,不像紐約、巴黎、倫敦這些發展甚早的都會,苦於整合年久失修的、紊亂的龐大系統。這些城市的地鐵指標不統一似乎是常態。例如紐約地鐵,車站內的站牌名稱字體可能就有三種,因為紐約地鐵是整合近百年間發展的三個獨立系統而成。(圖?—1~2紐約地鐵兩個不同站牌樣式)

一致性:讓系統擁有具體的形象

  隨著台北捷運擴張、複雜化,指標問題也日益浮上台面。捷運公司開始不顧原本的指標規範,針對剛改造成新蘆縣轉乘站的幾大站:古亭、忠孝新生、民權西路發展新樣式。(圖?)

  早已人潮洶湧的淡水新店線、板南線,與新運輸動脈——新莊蘆州線整合,路線複雜化遂帶來更嚴重的轉乘問題。尤其對不常搭捷運的民眾而言,能否找到正確的月台永遠使他們焦慮。對此,捷運公司想到一個看似很聰明的解決方案:把月台牌告上的所有文字都盡可能的放大,這麼一來,大家就會注意到應該注意的資訊了。

  圖:忠孝新生月台 vs 沒換的站

  字體變得很大,正好解決了桃園機場新細明體指標的問題。粗而大的字較有「可視性」,特別容易引人注目。

  但除了比較容易發現以外,這麼一改卻違反了一致性、層級這些重要的設計原則,讓這個新設計不一定比原來理想。

  或許你也有注意到,本來標示站台名稱的字體是特明體。但在這些新站,卻變成了黑體。這樣的不一致打破了捷運的「系統」印象,好像這幾個站是由另一家公司營運的。雖然台北捷運的乾淨、舒適便利向來為人稱道,但內部指標樣式不統一,卻像帥哥美女臉上一顆破相痣。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類似問題還很多。捷運沿線的站牌明體,似乎並沒有套用字型,而是延請廠商針對各個站牌客製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種風格的筆畫、造型。這不代表台北捷運官方沒有公佈字體的標準。其實標準就是「特明體」,但這卻是個很模糊的界定。沒有用詳細的數值規定字體筆畫有多粗才算是「特」明體;筆畫造型也沒有具體的規範。這造成執行與驗收上的自由心證,讓一開始的設計初衷失去了意義。以西門站為例,同一樓層的兩側月台明體字造型卻是不相同的,精緻程度也差了一截。(圖?)

  除此之外,還不難發現同個站內,相同指標,卻使用不同字體的情況。捷運工程局興建時先設置指標,使用樣式比較傳統的「全真特黑體」;而後來負責營運的捷運公司會視需要,在車站興建完成後增加或修改指標,但他們用的卻是比較新潮「的文鼎粗黑體」。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時常可以在同個站內、同塊指標上,看到兩種不同字體。例如這個新店區公所站的指標就是個顯著的例子(圖?新店區公所指標,左右字體不同)。

  一致性不只是品牌觀感問題。車站告示必須要跟廣告或其他訊息顯著區分。指標樣式的一致性讓乘客了解這個訊息出於官方,而不是其他來源。有陣子,捷運台北車站內的大型手扶梯的抗菌洗手液廣告使用了與官方告示同樣的字體樣式、顏色、版型,寫著「遠離病菌」,就容易讓人懷疑目前是不是有什麼病毒正在流行,所以官方才要樹立告示提醒旅客。雖然這屬廣告創意,但也透露了官方指標與其他訊息有所差異的必要性(圖?-1~3)。

可讀性:創造易於吸收理解的資訊流

  不過,真正可能對旅客造成嚴重困擾的,是可讀性(readability)問題。相對於「易辨性」、「可視性」大部分取決於字型本身的設計。字型設計上,可讀性代表內文字體是否在視覺上勻稱、均衡,讓讀者舒適得忘了字型的存在。但同時,它同時也牽涉到字型的應用:讓整體版面有焦點、層級,讓資訊流合理而易於吸收。

  字體大可能比較引人注目,但它傳達的資訊卻不必然易於吸收。缺少適當的層級區分,有些旅客還是可能看不懂自己到底在哪一站。捷運月台牌告上有三種資訊:站名、轉乘方向與終點站。從前,這三種資訊是有區分的:站名是特明體,看起來比較大;轉乘方向與終點站是黑體,看起來小很多。有了字體樣式、大小的層級區分,就能輕易分辨主角與配角。(圖?)

  但新換指標的三大站,不論站名、轉乘方向與終點站,都用同樣字體,以同樣尺寸呈現。缺乏區分,主客體的定位就模糊了。這可能造成某些乘客,特別是外地來的乘客,很有可能搞不清自己在哪一站。(圖?)

  層級讓版面有了焦點,每個元素負責不同任務,讀者因此能有效率地掌握內容要旨,如此一來,便有了理想的可讀性(readability);月台文字告示也應是同樣道理。捷運公司把字放大、較為顯眼,也是體諒乘客的美意。但失去層級區分,就不一定跟想像中一樣有效了。

ch2-1 字體散步——街上招牌告訴我們的文字奧秘
  字體散步是個饒富趣味的新形態休閒娛樂。規則非常簡單:在街上恣意閑晃,看到有趣的招牌、告示、碑文字體就拍下來,PO 到社群媒體上,與眾多認識或不認識的網友分享。(可考慮在臉書的「字嗨」社團發表,或者在 instagram 加上「#字體散步」的標籤發佈)

  理解字體的奧秘不一定要去聽課,有時字體散步的收獲還比較多。如果有天上街你發現自己怎麼開始注意「那是什麼字型啊」或者「那個手工招牌寫得好漂亮」、「排版好特別」,那麼就可能已經加入字體迷、字型控的行列了。留心於字體的特色、比較字體之間的差異,體會字體帶來的感受,對這門技藝會越來越有感覺的。(#圖說?-1~3 字體散步集錦)

  你問「這樣好嗎會不會被當怪胎?」其實很多人都會欣賞品評這種隨處可見的設計品,只是在網路不興盛的年代大家都是自己看看而已。尤其是字體設計師,上街散步不僅是看大家怎麼運用他們的作品,還更期待與「野生」的字體不期而遇:沒做成電腦字型的手工字體,是最好的創作靈感來源。

去哪裡散步?

  招牌是隨處可見沒錯,不過重點是哪裡有比較有趣的字體呢?如果是在一般的商業區閑晃,可能不會看到太多值得一提的東西。你夢想不期而遇的野生字體,在老舊的、還沒大規模翻新的城區比較常見;傳統市場、廟口周遭也是理想的著力點。例如台北市的大同、萬華區;高雄市的旗山、鹽埕區、台中火車站附近,都不難發現。至於台南這個歷史悠久、注重文化保存的城市,可能又會看到更多了。

  這些老舊的招牌之所以可觀,不僅是因為年代久遠故多了一番風味,也是因為這些字體還沒有受到現代字型的影響。電腦字型之所以是一個革命性的發明,原因之一就是它讓招牌製作變得相當快速。在字型選單裡逛一下就會有滿意的結果,再也不需要工夫深厚的師傅提著油漆桶畫半天了。但這也形成街景的速食文化,招牌字體越來越不講究,每家店越來越像,越來越沒有自己的特色。在這樣的時代裡,老舊、野生、電腦裡沒有的字體相較下有趣太多了。它可能是各種形狀,線條也大抵隨性而自然,比較有人情味。而這些細節上的差異,深深影響觀者的感受。

形狀:字體的身材

  街上招牌告訴我們,中文字不等於方塊字。中文印刷體是依想像中的框設計的,框框可以是垂直的長方形,或平躺的長方形,不一定要是正方形。這就是文字的身材,身材的差異帶來不同感受。

  像圖?是汀洲路上的水電行招牌,上面的黑體寬寬扁扁;而圖?早餐店的招牌,又是瘦瘦長長的。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ology)說明,人傾向以一個完整的形狀來理解所看到的事物。台語裡說一個人像「竹竿」,就表示這個人大概又瘦又高;相反的,如果說有人像一顆球,那可能在說他又矮又胖,圓滾滾的。從這兩種人衍生的刻板印象又多得不勝枚舉。文字身材的不同,也會帶來類似的聯想。

  不僅是個性,形狀差異也會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力。對人眼來說,極為瘦長或寬扁的字,在視野中佔據更大的空間,所以非常引人注目。

重心、中宮:中文字的個性

  但造成特定印象的要素,除了身材之外,還有個性與表情。影響文字個性的因素還有「重心」與「中宮」。一般來說,傳統中文字的重心高,中宮緊湊,新潮的漢字設計則相反:重心偏低,中宮放鬆。(圖?)

  任何物品都有視覺「重心」,人的外貌也有重心。頭比例大,腳比例短的人,重心低,看起來比較矮(即便此人身高 180 以上),而十頭身帥哥美女看起來比較高。刻板印象來說,前者看來比較親切,後者雖然俊俏美麗,但也比較有距離感。文字也是一樣,重心高的字,通常比重心低的看上去嚴肅、有距離感。

  而「中宮」這個概念來自書法,本意是九宮格正中間的一格,在字體造型上,我們用「中宮」形容筆畫往正中間集合、收緊的視覺印象。中宮的緊密或鬆弛,會影響字給我們的感覺。看看圖?,不由自主肅然起敬,「中宮」緊湊是重要因素。

  在往後的章節中,「中宮」、「重心」兩個概念也會反覆出現來分析字體帶來的感受差異。

  圖?攝於萬華火車站附近。這個以前常見的油漆牆廣告上的手繪黑體,重心較高、中宮較緊湊,樣式比較傳統;而如圖?是台北捷運的指標告示黑體,則屬新潮造型,重心低,中宮鬆。

更多因素:筆畫造型帶來的細微感受

  不過,形狀、中宮、重心三者,只能說明中文字的骨架輪廓問題。文字的個性還會受筆劃造型影響。同樣是寬扁的身材,但隸書因為有「波磔」等等書法造型,還是會比相近骨架的圓體、黑體看來要古典、嚴肅一些。像圖?這塊在南機場夜市附近發現的招牌,上面就有寬扁的隸書,比起同樣寬扁的圓體(圖?),感受仍然很不一樣;而行天宮入口「巖巖」二字隸書(圖?),樣貌並不緊湊,但厚重的「波磔」與石刻質感,仍然帶來古樸莊重的感覺。

  而除了嚴肅、高貴、親和、隨性這些很容易傳達的特質外,文字有沒有可能表現口感、香味這種難以視覺化的感受呢?可以看看這個高雄火車站附近的麵線羹招牌(圖?),不但是紅色的,而且文字線條粗,結構緊密,看起來就有濃厚感、筆刷效果也很像沸騰發泡、香味四溢的樣子。

  看了這麼多招牌,可能會發現文字個性似乎有規律可循,就像這篇提到的中宮、重心、形狀,稍加更改其中一個變因,就可能帶來不同感受;但是線條、筆畫的設計,人人巧妙各不同,所以才是讓字體各有千秋的主因。正是如此,字體散步總是有驚喜。

  尤其,傳統商家的就招牌最有趣了,彷彿可以從上面的字體猜測這家店的個性。這是現在千篇一律的電腦割字所欠缺的。他們不一定有當代品牌概念,但商號的字體卻一點都不馬虎,體現傳統社會相當重視的價值,例如誠信正直、童叟無欺。通常,這種精神會具象為正楷。台灣人愛楷書,楷書在民間之普遍,讓它成為最有台灣味的字體。

ch2-1#Column:老師傅的招牌字體
  近年來當紅的漢字字型,絕大部分出自香港、中國大陸或日本。台灣字型廠商一方面已經不太為台灣繁體中文市場生產新字型;另一方面,目前台灣中文字型的造型、風格,很多都來自日本或香港,例如新細明體就參考了日本的「本蘭細明朝體」而製作,台灣在漢字圈的發聲權已經逐年減弱了。不過,難道四百多年歷史,台灣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字體風格嗎?
 
有,而且非常特別,但是電腦裡沒有,只能在街道上發現(圖?)。今天的街道放眼望去,招牌都已經是電腦割字。但若回到數位字型還沒普及的年代,我們大概會覺得相當驚豔:每個招牌上的字體都是師傅們以非常精確的手藝,用油漆筆刷繪製,各有千秋。

  台中的王水河師傅(圖?),是台灣字體與商業設計的一代宗師。目前還能在老舊街道上發現的王水河圓體(圖?),以及台中一代常見的「番薯體(圖?)」,就出於王水河老師傅之手。

  王水河出生於 1923 年,日治時期大正年間,現年已 90 歲高齡。王水河只有小學畢業,14 歲時想要應徵日本人開的招牌店,卻被老闆勸退:「你這種實力,還是出去自己開店比較好。」在接下來兩年間,只有 16 歲的王水河就創辦了自己的招牌店。在當招牌師傅期間,他發展出了王水河圓體、番薯體等代表作。

  王水河圓體用今日眼光來看,反而格外引人入勝。如今的圓體,都受到 1971 年日本設計師中村征宏的新式圓體「娜爾」的影響,看來方方正正、間架勻稱,線條自然。但或許是因為太習慣的緣故,看起來反而有點平淡無奇。王水河圓體就不一樣了。這種圓體不是正方形的,而是長方形的;筆畫造型也比娜爾系圓體大膽而有趣,有些點直接以圓點表現,筆畫轉折的機械感也很有二十世紀早期的復古特色。

  圖?台中市著名觀光景點宮原眼科外的地板字體正是王水河圓體。

  而番薯體更有趣,根據王水河自述,番薯體是把隸書的蠶頭、雁尾都移除,加上隨意而不規整的收尾,讓筆畫形狀看來像是番薯,就成了最道地的水河番薯體。

  除了以上兩個字體,他也製作了許多重要的商標識別,例如高雄的王子大飯店,台中的太陽堂,都是出色作品。王水河的學徒百餘位,遍佈全台灣,開枝散葉,也就將這種獨特的造型帶到各地。但是,有這種字體的招牌將隨都市更新而拆遷、廢棄。這個時候,數位化保存工作就顯得非常急迫且必要了。

ch3-8 為群眾而生——太陽花運動的字體
  2014 年 3 月,「太陽花」運動爆發。

  人們走上街頭,把理念訴諸標語,讓人容易找到訴求焦點。公民運動因而成為字體競逐的戰場。字體是一種精確的視覺語言,能表達文句言詞難傳達的弦外之音。觀察社運標語字體可以讓我們學到許多事情,甚至可以作為歷史考證的依據,字體史也是一種文化史。(圖?太陽花運動照片)

  雖然,電腦字型在太陽花以前就相當普及了,但這場公民運動中,我們看到許多以前不常用的字型產品大量出現。這些字體不外乎是蒙納超剛黑、蒙納長宋、蒙納板黑體、方正姚體等等。

  這些字體出現在標語上,讓大家都覺得很新鮮。然而,這新鮮感卻是復古而為新的結果:它們的風格大都基於四、五十年前的美術字。當時,這些美術字也是為群眾而生的。

  其中,「蒙納超剛黑」最讓大家印象深刻,因為它看起來就是很夠力、很大聲。(#圖說? 2014 年三月攝於濟南路)

  在太陽花運動以前,蒙納超剛黑最有名的應用,是陳致豪設計的「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上面醒目、尖銳而剛硬的字體使人難以忽略。這則標語獲得廣大迴響,也讓剛黑體能見度越來越高。而且,在它的發源地——香港,剛黑體也是公民運動中常見的字體。(圖 ?)

剛黑體的故事

  早在 1970 年代,郭炳權先生就設計了剛黑體的雛形。但當時還沒有電腦字型,僅依個案繪製幾個商標、廣告會用到的字,而不是一整套字庫。後來,郭炳權才將這種字體發展成完整的字型產品,並由蒙納香港分公司(Monotype Hong Kong)出品,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剛黑家族,共有幼、中、粗、超、特粗五種粗細,幼剛黑是家族最新的成員。(幼相當於台灣說的細)

  「超剛黑」,是剛黑家族的基礎,其他成員都是根據它的樣子設計的。它剛硬而醒目的特徵,使它特別容易用於廣告、標語之上。

  廣義來說,它是綜藝體的一員。但不是所有綜藝體都像剛黑體這樣格外出眾。一般綜藝體在筆畫切角大多切平處理;筆畫轉折處甚至是圓弧形狀的,便柔化了剛硬感。剛黑體在切角處大膽採用斜角,轉折也全是戲劇化的角度,例如鈍角、直角或銳角。這些特徵讓剛黑體看來格外剛硬、尖銳。人眼對尖銳物品相當敏感,圓弧則使之放鬆,這就是為什麼剛黑體會格外醒目了。(#圖說?剛黑體與綜藝體特徵比較)

  目前市面上的綜藝體風格是 1980—1990 年的產物,剛黑體家族則是在 2006 年後才推出。看起來,剛黑體是比較新潮洗練的樣式。不過,就中文美術字的歷史來看,這種「平、直、切」的銳利風格,還可往上追溯到大躍進時期(1962)以前或更早。我們可以在上面看到與剛黑體類似的基因:戲劇化的轉折與剛硬的外型。

很難擺脫的「文革」標籤

  翻閱現存 1960?1970 年間的中國美術字教科書,還是覺得驚心動魄。當時美工學校都要求學生能夠徒手繪製字體,這些字體常常是姚體與板黑,也包含剛黑樣的字體,為「革命」的需求服務。為了要吸引與「教育」廣大的無產階級群眾,這種字體必須很吵鬧。關於字體吵鬧的技巧,除了剛黑體,我們還可以由姚體、板黑略知一二。(圖?)

  有人認為姚體、板黑是明體的變種,這看法不無道理。畢竟姚體與板黑帶有明體風格的勾、撇、捺。橫筆也直接作一橫線。比較不一樣的地方也只是:姚體通常沒有三角形的頓點。它們的轉折處也直接許多,不採書法一般的曲線。再細心一點觀察,這種字體豎筆粗,有黑體之風。中文字橫筆多,豎筆少。把豎筆加粗,其它收細,字體容易顯眼而易於辨認。

  再來,它們在筆畫結尾常常鋒利得像匕首。就像我們在剛黑體身上學到的,又尖又硬的東西容易讓人下意識地格外警覺。再加上愛在形狀上做文章,看來更是格外吵鬧:文革字體很多是瘦高的。瘦長的字體特別高調,是舉世皆然的事實。不只是中國共產黨深黯此道,蘇聯時代,俄文(西里爾文字)的共產黨政宣,也可以發現許多狹長字體。(圖?)

  在西文字體術語中,這種窄體(condensed)甚至壓縮體(compressed)讓無聲的資訊有了洪亮的嗓門。它們幾乎完全佔據視野的垂直空間,強迫人眼聚焦,想忽略都不行。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瘦長字體並不是在繪圖軟體中把一般字體拉長就可以做到的事。真正的瘦長字體,是在一個狹長的範圍內造的字,有專門為狹長形狀設計的內部空間,看上去較自然,而且平衡。

  蒙納板黑體、方正姚體,便是這種復古字體的電腦字型產品。在「島國前進」等公民團體的旗幟標語上,不難見到這些字型的蹤跡。

  但姚體、板黑並不是文革的產物。「姚」體,顧名思義,是因為有個姓「姚」的人,才如此取名。話說民國初年,中華民國最大的書局——中華書局創立之初的聚珍部主任姚竹天先生,發明了瘦長、兼容黑體與明體風格的字體,命名為姚體。最早的姚體大約在民國初年的 1920 年代就出現了。當時的中國正受現代化衝擊;報業、出版業、工商廣告勃興,各式各樣的新式印刷字體、美術字順應而生,散佈各地,或許也隨著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灣。

政宣、廣告,相互學習

  共產黨政宣常見震攝人心的圖像與文字。這種視覺策略一直被後來的廣告人公開或偷偷的模仿。時間一久,大眾便會淡忘這些符號背後的意義,以為這不過是廣告手法。但真要追溯起來,共產黨說不也還是向更老一輩的廣告人學來的。

  其實,文革以前的 1950 年代,台灣還有許多書籍封面標題是姚體、板黑風格的手繪字。我們在台灣街道的老招牌上,也發現了類似剛黑體的字體造型(圖?);台灣在 1950 年代便創立的老字號「旭光」牌日光燈的商標字體,也很類似剛黑體的造型方式(圖?)。在當時封閉的環境下,這不太可能是被文革影響的。或許,剛黑體造型的源頭,還可以再往上追溯到廣告剛剛進入中國的時期。老一輩的設計師知道「電機字」,通常見於 Toshiba(東芝)、National(國際牌)、mitubishi(三菱)這些日本電子大廠的舊商標,長得也像剛黑體。這些字樣也是在文革以前就有的,是貨真價實的商標字、廣告字。(圖?)

  雖然這些字體都不是中國共產黨政宣機關所發明,但政宣形象實在太強烈、太鮮明,也使這些字體帶有「文革體」的刻板印象。

  時過境遷,文革與冷戰都已經走入歷史。在資本主義全面勝利的當代,大眾漸漸遺忘這些字體與「無產階級革命」的關聯。但對人眼來說,這些字體的吵鬧與時代無關。時空背景完全轉移,它們又被用到廣告上,還讓年輕一代覺得相當亮眼、新潮。不過,近年來,它們又漸漸出現在憤怒的街頭標語上了??。(圖?)

 


資料來源:MOMO購物中心 - 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immerman 的頭像
    Zimmerman

    MOMO購物中心價格宗教文藝,開運配飾,雨揚老師,樂器

    Zimmer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